发布日期:2021/4/1 11:54:42 访问次数:406
4月4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,提到清明节,就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《清明》诗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那么,清明节是怎么来的?历史上都有哪些习俗呢?
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还要从古代的寒食节说起。
寒食,顾名思义就是禁火,不生火做饭,吃冷食。寒食节的由来,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。相传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,追随他的人中就有介子推。在流亡十九年后,重耳回国取得了晋国的政权,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。重耳当上国君后,遍行封赏,却把介子推落下了。于是,介子推带着他的母亲到绵山隐居。晋文公悔悟,邀其出山,介子推不从,晋文公乃下令放火烧山,介子推与其母抱木而死。晋文公将其葬于绵山,并下令在介子推的死难之日禁火寒食。
然而,寒食祭奠介子推之说,大致源于东汉桓谭的《新论》。尽管《左传》中提及介子推隐居绵山,晋文公封山一事,却没有关于烧山和寒食的说法。《史记》也是如此。其实,寒食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。据《周礼·秋官·司寇》记载,周王朝有个管理火种的官员司烜氏,每到仲春时节,他便敲着木铎告诫人们,要严格遵守用火禁令。实际上这是古人对季节变化的认识,由于春季气候干燥,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,而且春雷也易引起山火。为防止火灾的发生,人们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,即“禁火”。寒食节一过,则重新点燃火种,称之为“改火”。
位于山西介休绵山的介子推及其母雕像
寒食节最初时只是禁火、吃冷食物,在后来的发展中,逐渐增加了祭扫、踏青、插柳、荡秋千、放风筝、蹴鞠等习俗。以寒食为题的古诗词非常多,如唐韩翃的《寒食》: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”唐罗隐《寒食日早出城东》:“青门欲曙天,车马已喧阗。禁柳疏风雨,墙花拆露鲜。向谁夸丽景,只是叹流年。不得高飞便,回头望纸鸢。”
现在再来说说清明。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公历每年的4月4日、5日或6日,按农历则在三月的上半月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6天。
据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记载:“(春分)加十五日,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”清明风,即清爽明净之风,“此风属巽故也。清明者,万物齐乎巽,巽为风也,清明有洁之义”。俗语说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,此时天气转暖,雨水渐佳,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。
那么,寒食节和清明又有着什么关系呢?
据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去冬节一百五日,即有疾风甚雨,谓之寒食。禁火三日。”也就是说,自上一年的冬至向后数105天便是寒食节,所以寒食节又称“百五节”。前面提到,清明是冬至后的第106天,由于二者的日期接近,到了唐代,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而为一,并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。寒食节的上述习俗也融入到清明节而得以延续,其中最主要的是扫墓祭祖和踏青。
清明时节扫墓祭祖,体现了中国人“慎终追远”“缅怀先人”的思想。到了清明节,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,致祭、添土、挂纸钱。唐柳宗元《寄许京兆孟容书》云:“近世礼重拜扫。……田野道路,士女遍满,皂隶佣丐,皆得上父母丘墓,马医夏畦之鬼,无不受子孙追养者。”意思是说每逢清明节到来,百姓都要给先人扫墓,即使是社会底层的人死后,也会享受子孙的祭祀。唐薛逢《君不见》诗:“清明纵便天使来,一把纸钱风树杪。”白居易《寒食野望吟》诗:“丘墟郭门外,寒食谁家哭?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累累春草绿。”都体现了清明扫墓的场景。这个习俗延续至今,只是在程序上与时俱进,有所简化。
踏青是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,踏青也叫踏春、探春、寻春、春游。清明前后是“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”的季节,春风和煦,风光满眼,正是外出郊游、欣赏美景的大好时节。人们会在此时放松一下身心,去欣赏和领略大自然的勃勃生机。
上一信息:一部简明百年党史——《文献中的百年党史》
下一信息:励志故事//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