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4/9/3 14:52:14 访问次数:52
简介:《紫禁城》一部十五世纪以来的中国史,作者郑欣淼,中华诗词学会会长,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,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名誉会长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2002年9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,2003年9月兼任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。多年来从事政策科学研究、文化理论研究、鲁迅思想研究;2000年以来,着力于文物、博物馆研究。2003年首倡“故宫学”。先后出版著作14部,2003年以来发表论文、散文等200余篇。《紫禁城》于2023年2月1日由漓江出版社出版。
已经有600年历史的紫禁城(故宫)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,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,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性符号,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意义。本书共83个章节,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建设史、紫禁城作为朝廷的政治史、紫禁城作为宫廷的生活史、紫禁城作为故宫的博物院史四个方面着眼,将紫禁城置于大历史、大文化的格局中,提纲挈领、脉络清晰地予以呈现,是一部紫禁城的整体史。
历经六百年风雨沧桑的紫禁城(故宫)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最重要的物质载体,又是中国历史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之一,更因其地位和影响成为享誉世界的鲜亮的中国符号。
紫禁城是说不完的,当然也是写不完的。源源不绝的各种出版物,适应着不同层次的需要,对于传播故宫知识都起了积极作用,但现在相当多的读物采取的是一般地谈文物、讲建筑、话宫史的叙事方式,这就难免导致紫禁城书写和认识的“碎片化”。如何将紫禁城置于大历史、大文化的格局中,提纲挈领、脉络清晰地予以呈现,自然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整体史的紫禁城,有明清两代的内容。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,既处于我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衰落时期,又处在封建专制主义发展的巅峰时期,从社会形态角度考察其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有诸多共同点和延续性。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。紫禁城不仅是明朝修建的,而且在明清491年的宫廷史中,在明代的220多年有着丰厚的积淀,清承明制,例如在宫殿建筑、典章制度、宫规习俗等方面都体现了其明晰的因革变化过程与痕迹。因此紫禁城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被称作“明清故宫”, 这个名称有着特定的丰富的含义。由于清朝离我们现在比较近,清宫留下的遗存相对多,好多人似乎认为故宫就是清故宫,其实此前是明故宫,明宫的遗存也不少,明清之间的联系不能无视或者割断。整体史的紫禁城不能只有清朝而没有明朝,或者详于清而略于明。
整体史的紫禁城,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个皇宫,而要把它放在三千多年的宫殿史、两千多年的帝制史中来认识。它的建筑规制,它的设计符号等,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体现,也以皇权最高威严的形式确认和表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。因此,应该通过丰富的细节来呈现紫禁城背后的中华文明史脉络,而非限于建筑、书画、器具等单门独类的分块叙述上。此外,紫禁城的物质呈现是帝国多元地方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精华凝聚,是帝国对全国控制力的体现,也见证着帝国的兴衰存亡,因此整体史对此应有一定的反映。
上一信息:暂无
下一信息:远大前程